“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列评论之一:“安澜之河”守护人民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是新时代江河治理的航标。“幸福河”内涵丰富,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将建设“幸福河”阐释为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和先进水文化五方面,其中,防洪保安全置于首位。安全,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安全,幸福无从谈起。江河安澜,是百姓对河湖的最基本诉求,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实现“幸福河”的首要保障和先决条件。
“幸福河”首先应是“安澜之河”。旧中国的历史上,江河肆虐,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良田淹没,“人或为鱼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深的伤痛记忆。惟有江河安澜,百姓方得安宁,幸福才可以谈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持续不断的大江大河治理,我国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江河防洪体系,逐步实现了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的良好局面。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治水矛盾也发生深刻转变,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没有改变。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治理好、应对好江河湖泊的水患、水灾,不让洪涝等灾害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这是实现“幸福河”的首要任务,是百姓获得“幸福感”的基础保障。
新形势下,实现“安澜之河”,首先需要着眼于江河长治久安,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当前,我国新老水问题复杂交织。复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之相比,水利工程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依旧长期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需要聚焦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大江大河河势控制,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为实现“安澜之河”提供强有力的工程体系支撑。
实现“安澜之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工程建设,更需软硬并重、统筹施策。这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水旱灾害防御理念,抓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推广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先进技术,努力实现水利工程调度的最优化、自动化。需要通过“强监管”,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尤其以点多面广的中小水库工程为重点,压实各项管理责任,强化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确保工程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需要提高江河洪水的监测预报和科学调控水平,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建设,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法制健全、管控有力、智能高效的综合防御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尽最大努力实现江河安澜,人民安宁。”这是水利部做出的真切承诺。当洪水灾害不再侵扰人民群众,当干渴的秧苗得到需要的浇灌,当一条条“安澜之河”在城市、乡间蜿蜒环绕……山明水秀,安居乐业,岁月静好, “幸福河”的期许并不遥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5月15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