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上下奋力抗旱救灾
今年入春以来,我市发生50年以来最严重的冬春夏连旱,致使水稻、棉花、柑橘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5月21—22日,在人工增雨作业的帮助下,全市平均降雨62.5毫米,对旱情有所缓解,但近段来随着气温的回升,旱情再度持续和发展。据统计,到5月30日止,全市有9个区县(市)、182个乡镇、1922个村存在旱情,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4万亩,其中重旱41.8万亩、绝收15.5万亩。同时,全市有11.7万人、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从旱情特点来看:一是降雨明显偏少。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34.9毫米,较历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均偏少5至6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达50年同期之最。其中,5月份全市平均降雨仅86.1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47.8%、较去年同期偏少66.1%。二是蓄水严重不足。全市水库和主要骨干塘蓄水能力为26亿方,目前仅蓄水6.4亿方,较5月21日的7亿方少了6000万方,较历年同期偏少52%;1177座水库有314座干涸,较5月21日增加了115座;18.1万口堰塘有2.7万口干涸;534条小溪河沟断流和基本断流。三是外河水位偏低。沅水水位4月份以来为32米左右,比去年同期低2米,接近历史最低水位;津市澧水水位为29.6米,比去年同期低2.7米,接近历史最低水位29.1米;安乡虎渡河水位28.3米,为有历史记载最低水位。5月20日前后,随着三峡水库、江垭、皂市、五强溪水库等上游控制性工程加大下泄流量,洞庭湖区水位有所抬高,对我市湖区引水抗旱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对严重旱情,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发动群众,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初步成效。到5月30日止,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9000多万元,投入劳力89.7万人,组织各类抗旱机具20万台套,新打抗旱机井4100多口,浇灌受旱面积343.5万亩,临时解决了50.1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市没有因严重干旱发生大牲畜渴死现象、群体性用水纠纷事件和重大疫情。
1、启动应急响应。5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抗旱工作动员会、会商会和调度会,全面部署调度抗旱救灾工作。5月19日全市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全力以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行动、全面调度;各防指成员单位和责任人各就各位、密切配合;各地群众积极投入、互助自救,形成了书记牵头、党委总揽、政府主抓、部门参与、群众主体的抗旱工作格局。全市水库塘坝蓄水保水、抗旱机具抽水调水、统筹调度管水用水、组织打井主动找水,以及农业生产改种补种等抗旱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突出抗旱重点。一是解决人畜饮水。我们把保障人畜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对现有水源制订定量用水方案,优先安排人畜饮水。已经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积极打井取用地下水,动用消防车、洒水车等定期定量为群众送水,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二是确保粮食安全。突出保面积、保秧苗,在有水源的地方集中育秧1万多亩,保证有水之后大田补种50万亩以上,确保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20万亩以上,比去年增加10万亩以上。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对严重干旱的地方,指导调整种植结构,扩种旱粮和经济作物。
3、实行干部包保。严格落实抗旱救灾责任制,实行市委常委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农户。全市各级各部门组织1万多名干部组成大量抗旱工作组和抗旱服务队,深入到乡村农户和抗旱一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旱自救,指导群众科学抗旱,及时协调解决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市所有乡镇取消休假,乡镇干部全部下村联组联户,组织指导群众抗灾救灾。同时,广大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思想动态,做工作、稳情绪,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用水矛盾纠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