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笔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一笔贷款,以浙江省新昌县小水电生态产品为质押物,推进小水电现代化改造升级;
一单交易,让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产品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
一纸协议,江西、安徽两省每年各出资1亿元,开展长江干流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
改革举措落地有声,创新案例示范带动,见证着当下全国各地守护绿水青山、奔赴金山银山的火热。
2024年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9周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水利部门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水为笔共绘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答卷。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清冽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源源不断润泽沿线。2024年8月1日,桃花水母再现丹江口水库,这种对环境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世界濒危物种,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标志。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水利部近年来持续强化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保护,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建立水文水质全覆盖监测体系,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建立与地方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丹江口库区水质长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如今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8月上旬,随着2023—2024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收官,黄河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5年不断流。母亲河奔流向前,神采奕奕。
为了使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2022年,水利部针对88条(个)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调度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河湖连通性,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截至2024年6月底,88条(个)母亲河(湖)中,59条母亲河实现全线贯通,16条河流增加有水河长、时长,9个湖泊生态水位(水量)得到有效保障。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这个暑期,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崩岗科普馆,研学的中小学生纷至沓来。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示范园内,700多座崩岗得到治理,每年可保水2323万立方米,保土16万吨。赣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叫崩岗长新树,让沙洲变良田”。
作为全国五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赣州创新采取“揭榜挂帅、以奖代补”方式推进崩岗综合治理。全市共治理崩岗2396座,吸引各类资金投入2.6亿元,建成“小流域+”综合体54个,直接受益群众32.4万人。
赣州的山水之变是新时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9.71%提高到72.56%,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双下降”。“新时代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这几年,一份份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诞生”于绿水青山之间。
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GEP核算让绿水青山有了明码标价,让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有据可依。
2023年12月,浙江新昌县发布全国首个单独核算的小水电GEP核算报告,并创新推出“绿电贷”。全县开展GEP核算的30座小水电获得银行授信10亿元,目前已发放2.6亿元。
“GEP核算把绿水青山的价值进行了科学量化。”新昌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石旭峰介绍,“这为银行授信奠定了基础,打通了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转换通道。”
8月14日,浙江安吉县举行签约仪式,碧门小流域、钱坑桥小流域铜山区块分别以2.02亿元、2920万元的价格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这是安吉县继今年3月成功签约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协议后的再次交易,交易金额将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村民共富创收。6月,衢州市衢江区完成两单水土保持生态农业资源经营权交易,交易总额726.84万元,承租方计划将该区域耕地用于经营“稻鱼共生”“稻虾共生”“家庭农场”等项目。
浙江省水利厅农水水电水保处负责人介绍,浙江今年选取了7个试点县,因地制宜挖掘和培育更多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探索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碳汇交易等多元化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23年12月,福建长汀县在全国率先完成水土保持项目碳汇试点研究和首单交易10万吨;今年4月,长汀县又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完成碳汇交易1万吨,实现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跨省交易。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水利部正在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项目碳汇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核算技术规范,积极推动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政策体系。
水生态环境改善还带动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兴起。水上运动、滨河集市、滨水康养、溪岸露营等特色产业方兴未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绿水青山相依,奏响和谐乐章,传唱幸福歌谣。
湖南长沙市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
河北唐山市开展“全域治水、清水润城”行动。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变成美丽的南湖公园,不仅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场所。
安徽池州市采用“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治理秋浦河,打造皖南生态旅游的沿河黄金线路。秋浦河成为承载乡愁、传承文化、造福于民的幸福河。
从“15分钟亲水”的宜居城市,到碧波环绕的美丽乡村,从沿江沿河的经济带,到让百姓因水而富的幸福河,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让百姓享受生态福祉。
2022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地方实施62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总河长令等形式部署推进,各地累计完成3200多条幸福河湖建设,河湖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以改革之力造发展之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水利部门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让更多的江河湖库焕发出勃勃生机,以高品质的水生态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