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用好水、管好水 国家水网建设保障我国用水安全和永续发展
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2024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一个大国该如何用好水管好水?构建高效智能运行的国家水网,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水安全和永续发展。去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国家水网是什么?如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引江补汉就是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至汉江丹江口水库,全程采用开挖隧洞自流输水,输水线路总长达194公里。引江补汉工程被认为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标志性工程。
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上海峰:这个工程一旦建成能够极大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的保证率。南水北调一期平均调水每年是95亿立方,这个工程投产以后能够将中线一期的调水量提高到年调水115个亿,增加的20个亿,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社会年平均用水的一半以上。
引江补汉工程为什么被认为是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标志性工程,我们先了解国家水网的构成。《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及区域网组成。其中主网是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为输水大动脉,以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为重要调蓄结点,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互联互通。引江补汉工程正是连通了长江、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实现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这两个大国重器隔空“牵手”,可有效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江、汉江和华北平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促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
优化水资源配置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的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8%的水资源量,承载着46%的人口、64%的耕地、39%的GDP。在时间分布上,降水多集中在汛期,汛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到80%,同时降水在年际间分布也十分不均匀。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建设国家水网的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进行通盘考虑,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引江济淮工程去年12月正式开启全线调水。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主要目的就是调长江水到淮河,改善淮北严重缺水的状况,惠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100多万人口。引江济淮工程连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被认为是构建国家水网的大手笔。
安徽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储涛:淮河流域是国家粮仓和能源基地,但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引江济淮工程规划上多年平均调水量是43亿立方米,遇到历史上特旱年份可以调到80亿到90亿立方米的水进入淮河。对于淮河以北来说,可以基本摆脱世世代代缺水的困局,让皖北群众能够喝上更优质的水。
国家水网是一个复杂的巨大体系,同时也是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我国河湖水系纵横交错,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达45203条,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有2865个,这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河湖格局和生态系统,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本底条件。二是我国目前已建成了规模庞大的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是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这些国之重器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的科学配置。另外,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很容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要有效应对水旱灾害,就必须从水网的高度来提升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补齐短板和薄弱环节,推进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去年9月主体工程完工。大藤峡水利枢纽被认为是打牢国家水网重要节点的标志性工程。《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纲、目、结”三个方面规划了国家水网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水网之“纲”主要是指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排水通道,例如引江补汉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国家水网之“目”主要指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像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向雄安供水的雄安干渠工程。国家水网之“结”主要是指具有控制性地位、控制性功能的调蓄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就属于国家水网众多“结”中的一个。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邓勋发:大藤峡工程设有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是珠江流域防洪调度的关键一环。珠江流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枯水期,河口的海水倒灌会引发咸潮。工程从2020年投入运营三年多来,已经先后16次参与珠江流域应急调水、压咸补淡,累计补水量达到25.7亿立方米,凸显了流域骨干枢纽王牌作用。
根据管理权限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国家水网分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截至2023年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编制完成省级水网规划,市级、县级水网规划也都在加快编制中。目前有10个省(自治区)正在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2023年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1996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2024年将深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再推动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开工建设。重点推进80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前期工作。
疏勒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干流全长670公里,是甘肃省级水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春天的到来,3月15日,疏勒河迎来了新一轮的开闸放水,既为下游水库补水,又助力春耕。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放水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过程仿真预演。
流域的精准调度一直是水利上的一个难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仿真预演推算,这次共需放水370万立方米,河水于三天后精准到达下游水库。精准预测的背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近年来,疏勒河流域利用卫星、无人机、物联网等监测感知技术搭建起实时水情生态监测系统,利用水利专业模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数字空间构建出一个数字孪生的疏勒河仿真模型,与现实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迭代优化,以实现对现实流域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实现水资源的精准管控。
甘肃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副主任 李龙:数字孪生最重要的两个应用端是防洪和水资源的调配,因为它是完全精准化的。智能测量系统、过水系统达到了从厘米级向毫米级的精细化管理,节水可以达到30%以上。
建设数字孪生疏勒河流域,只是建设国家数字水网的一个缩影。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物理水网的同时,同步建成国家数字水网,构建国家水网调度指挥体系,是加快建设国家水网的重要目标任务。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和多个省、市、县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重点工程,已经开展了数字孪生水网的先行先试建设。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成建国:国家水网的运行调度是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家水网进行监测感知、模拟分析和前瞻预演,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水网永不疲劳、永远在线、持续运行的特点,实现对水网的运行状态全天候、全天时、24小时在线监控,找到最优化的调度方案,发现水网运行的风险和隐患,实现国家水网运行调度的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和安全性。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水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朝着国家水网建设目标,全力以赴、苦干实干、不懈努力,一个安澜、高效、生态、宜居、智慧的国家水网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绘就一幅造福中华民族的世纪画卷。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