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持续向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新答卷
我国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
祖国大地上,一片片绿水青山正书写着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答卷。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林田交错,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肥沃的黑土地不断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在西北,5.8万座淤地坝横卧在沟壑之间,绿色正在黄土高原上铺展开来。
在东南,“长汀经验”正在大力推广,福建以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推进生态“高颜值”和群众“高福祉”有机结合。
从北至南,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水利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5.34万平方公里,较2021年减少2.08万平方公里,减幅0.78%,全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正稳步提升。
坚持综合治理
重点地区治理成效显著
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淤地坝新建或除险加固、黄土高原塬面保护、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落地实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千沟万壑变了模样。
水利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从总体格局看,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与2011年相比,2022年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18%、14%、14%。
累计治理侵蚀沟2.73万条,按每条侵蚀沟治理后保护耕地面积0.21平方公里计算,共计保护耕地5742.66平方公里……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直接关乎粮食安全。(上接第一版)与2011年相比,2022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15万平方公里,总体减幅达16.40%,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由46.46%降到20.61%。
在黄河流域,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达4.35亿吨,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速度。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有监测以来最高时的46.5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5.55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主色调已经由“黄”变“绿”。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保障北方8500万人口特别是首都地区供水安全的“生命线”。丹江口库区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3.24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022年的2.70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高。
紧盯断流河道和萎缩干涸湖泊修复、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任务,水利部组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水量,恢复河流生命,重现流域生机。监测结果显示,白洋淀、石羊河、台特玛湖等生态脆弱河湖复苏后,水土保持及生态改善效果显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
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今年是贯彻《意见》的第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因地制宜将《意见》的要求和部署落在实处。
7月26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工程启动实施,将在全国布设基本覆盖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也正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举措。
水利部黄委建立完善流域、省级、重点区域三级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保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强化淤地坝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用监管。海委推进京津冀水土保持联防联控联治,开展水土保持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治理。河南计划投资200多亿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监督执法、监测信息化等一批重大水土保持项目。甘肃、内蒙古、四川、山西、广西等10个省份出台省级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从全国来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正在加快构建。
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但监测结果显示,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水力侵蚀仍然较为严重。同时风蚀面积减缓慢,治理难度大,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水蚀林地植被覆盖度总体趋于向好,呈现水蚀林地高覆盖增加、中低—低覆盖减少的特征。但全国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32.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现有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的67.46%植被覆盖度为中覆盖及以下,水土保持功能仍有提升空间。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水利部将把扩大和提高林草植被覆盖作为水土流失面积“减量”、水土保持率提升的主战场,把加强坡耕地和沟道侵蚀治理作为水土流失强度“降级”的主攻方向,把人为扰动作为“控增”的重点,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新成效。同时,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科技等基础支撑能力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8月17日 记者 迟诚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