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河长制工作>详细内容

治水兴水为人民 盛世千秋谱华章——专访水利部部长鄂竟平

来源:市水利局 2019-10-21 17:05 字体:【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利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彻底改变了数千年来中华大地饱受洪旱之苦、人民群众饱经用水之难的艰辛局面,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治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大计来抓,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新中国治水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黄河。(谢环驰 摄)

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镌刻在光辉岁月中的成绩单,更是面向未来奋进前行的智慧源泉。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本刊特别专访了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回顾总结水利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辉映过去,昭示未来。

中国水利: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水利人为实现江河安澜、守护人民安宁付出了巨大努力。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鄂竟平: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大的洪灾和旱灾每两年就各有一次,水旱灾害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旧中国水利工程残破不全,江河泛滥、旱灾频发,常常导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7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逐步彻底消灭了困扰中国几千年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的状况。据中国工程院研究成果,目前我国防洪能力已升级到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相对靠前。

从工程体系看,我们在江河治理、防汛抗旱上基本实现了拦得下、挡得住。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水库1200多座,堤防4.2万km,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工程。70年来,党和国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近9000亿m3,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1.2万km。黄河建成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让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长江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工程,使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此外,建成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泵站9.5万处,以及一大批供水工程及重点水源工程。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集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分洪河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成为抵御洪水和战胜旱魔的坚强屏障。

三峡水库泄洪

从非工程措施体系看,保障更加有力。在防汛抗旱方面,水利部立足于“防”,将关口前移,重点开展了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等相关工作。

一是水文监测预报越来越精准,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基本覆盖所有的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

二是水库调度越来越科学。比如长江防洪,就是在全流域进行的全时空防洪调度。三峡蓄多少、泄多少,不仅看三峡上游来水,还要考虑三峡水库下泄后下游洪水预测情况,同时考虑下游支流洪水顶托影响等。可以这样说,长江防洪工程联合调度在技术上是非常复杂的,在效果上是比较精准的。

三是山洪灾害预测预报越来越完善。2010年开始,我国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基本查清了全国53万个小流域基本情况和暴雨洪水特征,落实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全覆盖。

从防灾减灾成效看,因灾死亡人数明显减少,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已建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成功抵御了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特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2016年太湖特大洪水和西南持续大旱等水旱灾害。我国因灾年均死亡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将近9000人减少到2011—2018年的不到500人,2018年仅为18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我国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中国水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请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水利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鄂竟平:民以食为天,要把粮食安全这个天大的事情办好,水利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70年来,水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可以从三组数据来看:

第一,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10.2亿亩,我国的灌溉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0亿kg增加到现在的6500亿kg左右。目前,我国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但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的75%,经济作物占全国的90%。

第三,我国以约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0%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民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

水利支撑保障下,河南实现粮食大丰收

大中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建了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甘肃靖会提水等一批灌区,已累计建成大中型灌区7800多处,彻底改变了过去因为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一遇大的旱涝灾害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情况。比如淠史杭灌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目前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060万亩,使得昔日无雨则旱、有雨即涝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确保了安徽省稳居我国粮食主产省的地位。

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逐渐将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从抓建设新灌区转移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注重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上。在结合水利枢纽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大中型灌区的同时,启动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展灌排设施节水改造,全国的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亿亩,近30年我国耕地的灌溉面积增加约3亿亩,而灌溉用水基本未增加,节水灌溉功不可没。

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注重大中型灌区建设的同时,开展了田间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建设,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2018年年底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面积已超过1.3亿亩。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创新,全国约一半农田水利设施以“两证一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形式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培育发展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三农”工作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水利: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请问70年来我们在城乡供水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鄂竟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供水保障体系,“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8600多亿m3。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我国的供水保障能力已经达到较安全水平。

在重大水利工程方面,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大伙房水库、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一大批重点水源和引调水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还有一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比如2019年5月开工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既是珠江流域一项重大的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

在农村供水工程方面,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我国曾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1977—2005年,以平均每年解决1000万人的速度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5—2015年,已解决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

在水资源调度配置方面,组织开展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工作,成功化解了重要地区和城市的供水危机,保证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供水安全。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不断优化供水结构,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雨洪资源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从城镇供水效益看,我国重要城市群和经济区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形成,城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东深供水解决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三峡工程,枯水期通过调蓄,每年可以给下游补水约200亿m3,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供水保障效益,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村供水效益看,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供水工程达1100多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超过75%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壮举。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农村供水的变化:一是工程设施从无到有,农村吃水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二是群众取水从难到易,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三是供水质量从差到好,有效破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饮水障碍。

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自来水

城乡供水能力的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中国水利:在我国能源供给中,水电发挥了重要作用。您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电的发展?

鄂竟平:水电是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经过70年的发展,水电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我国水电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49年,全国水电总装机仅36万kW,年发电量仅12亿kWh。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水电,从第一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始,我国水电事业蓬勃发展,三峡、小浪底、百色、龙滩、刘家峡、葛洲坝、瀑布沟、拉西瓦等大型综合性水利水电枢纽屹立于江河之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国水电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二级等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黄河东庄、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等一批具有发电功能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水电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水电枢纽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生态调度水平不断增强,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电力、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电在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效益发挥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巨大飞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小水电为促进偏远和贫困地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70年来,小水电开发使我国1/2地域、1/3县(市)、3亿多农民用上了电,数千条河流通过小水电开发得到初步治理,有效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改善了城镇供水和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工程(黄正平 摄)

从规模来看,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5226万kW,年发电量12329亿kWh,分别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的18.5%和17.6%,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78倍和1027倍,稳居世界第一。

从能力来看,中国水电具备了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水电“走出去”越来越多,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建设的海外水电站约320座,总装机容量达到8100万kW,占据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份额,成为国际上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目前,我国水力发电占到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总量的2/3以上,全国电力每5kWh中约有1kWh来自清洁环保的水力发电,是清洁能源发电的第一主力。现在,我国水电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替代了4.5亿t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8亿t,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

中国水利: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曾经十分严重。通过不断治理,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您认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鄂竟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导致生态恶化,威胁防洪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绘就了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取得显著成就。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治山治水换来青山绿水,1/4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根治。

可以用两组数据来说明:

第一组,70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367万km2减少到274万km2,减幅达25.3%。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3万km2减少到58万km2,减幅达43.7%。当前水土流失强度以中轻度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扭转。

第二组,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效更为明显。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1.2万km2,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面积,年均减幅1%。

总的来看,因生产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增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预防保护解决了“增”的问题。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国54万个生产建设项目依法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2万km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监管,19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占70年总数的35%,减少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9万km2,占70年总数的40%。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通过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世行贷款黄土高原水保项目获2003年度世行“行长奖

在减存量方面,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减”的目标。70年来,我们以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路线。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7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5万km2,黄土高原建成淤地坝5.9万座。凡是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30%以上,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减少江河湖库淤积提供了根本保障。

控增量、减存量,我国水土流失实现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很多地方通过打“绿色牌”、念“山水经”,实现了水土富民、绿富共赢。

中国水利: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作为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70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有怎样的成效?

鄂竟平: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相比70年前,我国水资源总量没有明显变化,但人口是当时的3倍多,经济总量是当时的2500多倍,我们是以非常有限的水资源量,实现了支撑中国快速发展的奇迹。我认为主要成效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合理开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供水总量只有1031亿m3。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2018年我国供水总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近5倍,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配置,形成调配互济的供水保障格局。70年来,相继建成了南水北调、三峡、黄河小浪底、引滦入津等一大批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改善了重点地区、重要城市、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等水源条件,保障了供水安全。比如,截至9月17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已超过280亿m3,直接受益人口约1.2亿,提高了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证率,有效缓解了华北、胶东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

三是节水优先,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农业节水方面,实施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1年的0.510,提高到2018年的0.554。在工业节水方面,严控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重复利用率。与2000年相比,2018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了77.4%和78.6%。在生活用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开发利用。

四是强化保护,水生态水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污染等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大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在地下水超采区实施禁采、限采措施,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对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重点河段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实施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生态修复,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0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15年不干涸,塔里木河流域重现生机,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实施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扎龙湿地、向海湿地等生态补水,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水功能区划体系,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2年的63.5%,提高到2017年的76.9%。

白洋淀生态补水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是严格监管,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我们把水资源管理的重点聚焦于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2012年以来,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需求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全国和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2012年至今,全国年用水总量维持在6100亿m3左右,以用水总量的微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水资源监测,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现在线监测。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中国水利: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成就斐然。您认为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经验与启示?

鄂竟平:回首70年水利发展历程,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给下一步工作带来许多启示。

一是坚持党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方略,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我国水利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黄河,过去老话讲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灾难。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河机构成立,开启了人民治黄的新历程。人民治黄70多年来,黄河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岁岁安澜,“黄河宁,天下平”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历史充分证明,只有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做好水利利国利民这篇大文章。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信赖党中央、拥护党中央、紧跟党中央,做到对党忠诚,确保水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确保安澜(殷鹤仙 摄)

二是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全社会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巨大力量。水利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是水灾害问题,还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水利行业要强监管、节水护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落到位、做得好。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无论作决策、抓工作、促落实,我们都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全社会团结治水、合力兴水,在工作中体现宗旨意识、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从群众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全面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内容手段创新,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三是坚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水利之利,利国利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水利行业而言,意味着要服从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在新时代,水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主动适应支撑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要求,理清思路、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建立完善与党的伟大目标相适应的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河湖健康保障及行业全面监管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实现水问题标本兼治、人与水和谐相处。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过去,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洪、饮水、灌溉,治水的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已经从低层次上“有没有”的问题,转向了高层次上“好不好”的问题。在新时代,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水利人的奋斗目标,不仅要更好解决水灾害带来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满足人民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让群众都能喝上便捷安全的干净水,都能生活在河湖美丽的宜居环境中,都能在水利改革发展中体验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福建莆田木兰溪告别水患走向人水和谐

五是坚持科学治水,牢牢把握基本国情水情,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70年发展历程提醒我们,事物的规律是在实践中去发现、靠实践来检验的,治水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坚持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我们要把“十六字治水思路”弄明白、理解透、把握准,把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这条主线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彻,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的“三天”方法,准确把握要点、特点、亮点的“三点”要求,不断深化对治水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治水,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六是坚持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全面依法治水,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法规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各类涉水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水利改革也不断向纵深迈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权水价改革、水市场培育不断深化,水利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会层出不穷。深入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着力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健全依法治水体制机制,持续推动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进一步激发水利改革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中国水利: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治水需要与时俱进。您刚刚在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时,提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请您介绍一下总基调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和具体指向。

鄂竟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清醒认识我国水安全的严峻形势,主动适应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把“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从我国水安全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就老问题而言,我国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但水利工程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能力。就新问题而言,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已成为常态问题,必须依靠“水利行业强监管”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水政联合执法

从治水主要矛盾变化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治水的主要矛盾也从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其中前一治水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进一步提高除水害兴水利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而后一治水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通过“水利行业强监管”,不断增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向往。

基于以上背景和原因,我们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水利工程补短板,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聚焦短板、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和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快补齐四个方面的短板。一是防洪工程短板。针对防洪不达标、水利工程病险隐患突出等问题,不断完善防洪减灾水利工程体系。二是供水工程短板。围绕经济社会对供水安全保障需求,深化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论证,谋划一批节水供水水利工程,构建完善区域供水骨干网络。三是水生态修复工程短板。针对生态受损严重的流域和区域,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抓好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河湖水系连通等工作。四是水利信息化短板。加强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行业强监管,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重点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强化六个方面的监管。一是江河湖泊监管。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二是水资源监管。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以水定需原则,体现水资源管理“最严格”要求,全面监管水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三是水利工程监管。既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又强化对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的监管。四是水土保持监管。全面监管水土流失状况特别是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五是水利资金监管。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实现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六是政务行为监管。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等,全面纳入监管范围。

中国水利: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由此看出,党中央对水利工作寄予厚望,要求明确,水利工作任重道远。请您介绍一下水利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鄂竟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护母亲河的高度重视,在黄河治理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出发,精辟阐释了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不仅为新时代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做好新时代治水管水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与指导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结合起来,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新局面。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补水后生机盎然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政治任务。

在学习领会上,要深化三个认识。一要深化对大江大河治水战略地位的认识。立足全局和长远,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江大河保护和治理工作,切实增强新时代治水管水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二要深化对“十六字治水思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要系统全面、融会贯通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十六字治水思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领会其丰富内涵。三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辨证施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治理。

在贯彻落实上,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落实到治黄工作中。牢记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殷殷嘱托,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逐项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保护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下一步治黄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有针对性地突破,确保大堤不决口、确保河道不断流、确保水质不超标、确保河床不抬高,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二要落实到其他六大流域中。各流域管理机构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紧密联系本流域治水管水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考量流域水利工作,找准制约流域水利发展的问题症结,研究破解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大水问题的关键举措,做到重点突破。三要落实到全国水利工作中。全国水利系统都要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进一步学深悟透“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谋划好、安排好、落实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前行、砥砺奋进,把治水兴水这一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抓实办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

用户登录